最近,一條消息讓建筑界人士倍感振奮,我省引進并自主生產的首臺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下線并投入使用,該平臺的使用是我省建筑業由傳統散支散拼外腳手架向機械設備化的重大轉折。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高層建筑施工時,施工人員在密密麻麻的腳手架上不停穿梭的身影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你也許有所不知,這種傳統腳手架施工作業面臨零散、繁雜、難以密封等諸多問題,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有關統計表明,全國建筑施工各類型事故死亡人數中,直接或間接與腳手架架設及其使用相關聯的占55%以上。 新型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為什么會被業內人士定義為“革命性的轉折”?除了安全系數得到極大提高外,它還為我省高層建筑施工領域帶來了哪些變化?帶著疑惑,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安全,智能升降平臺的絕對優勢
7月初,在蘭州電機廠高層住宅樓項目工地,有一棟主體建筑上沒有密密麻麻的腳手架,你所能看到的只有銀色底子鑲藍邊的全封閉金屬網架。這就是甘肅建投七建租賃公司在我省首家引進生產的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 記者上樓后看到,這個全封閉的金屬網架內部猶如平地。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是為工人操作并解決垂直和水平運輸搭設的外圍防護設施,是建筑腳手架歷史上第一次自帶動力、自行升降的創新機械裝備,是由架體、提升系統和智能控制系統構成的一種新型建筑腳手架,可根據工程進度逐層提升和下降。 提起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和以往的腳手架有何不同,這里的施工人員最有發言權,工人郭德江告訴記者,在這里干活感覺很安全,很干凈也很舒適,完全沒有以往在腳手架上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的感覺。 記者走進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后看到,該平臺外圍防護網由雙層鋼絲網制作,架體與樓體直接由全封閉定型腳手板連接,為建筑施工主體和外墻裝修提供一種站人載物的平臺。也有工人這樣形容:“就像在陽臺上干活,很穩當,也不用擔心建筑材料會掉下去砸傷人。”
綠色,智能升降平臺的市場潛力
新技術,新產品,或許意味著高投入。高層智能升降平臺卻并不是這樣,這也是它給傳統腳手架技術工藝帶來的重大挑戰。 “24層以上樓房應用這項技術在成本上絕對劃算。”甘肅建投七建集團租賃公司總工程師解琦說。據測算,一棟單層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周長140米的30層高層建筑,鋼管外架搭設費用約為75萬元左右,使用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可節約14萬元左右。 按照蘭州電機廠高層住宅樓項目使用情況看,僅用10天時間首次吊裝成功,施工4層后進行提升,提升一次可繼續進行4層施工;每次提升用時兩個小時,可大大縮短工期。 事實上,就單一建筑工程投入對比而言,智能升降平臺完全具備沖擊腳手架的“本錢”。正因為如此,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因其可靠的安全性、便捷的操作性和良好的外在形象,受到我省諸多建筑業巨頭的青睞。
一場沖擊腳手架的革命即將迅猛展開
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自問世以來,就以驚人的速度在國內外大范圍推廣應用,香港新政府大樓、迪拜阿瑪達酒店等眾多超高層建筑工程上紛紛采用。 在我省,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還屬于新鮮事物,目前僅有甘肅建投七建集團承建的蘭州電機廠高層住宅樓、甘肅建投六建集團承建的酒鋼大廈、甘肅長城公司高層自建樓、中建公司承建的萬達項目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工程使用。去年底,甘肅建投七建集團引進該技術,并在蘭州市西果園建設一座1200平方米的廠房。短短幾個月時間產品下線并安裝使用。今年計劃將智能升降平臺推廣應用到5至8個高層建筑工程。 省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王世新認為:“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的引進和自主生產,意味著將在我省掀起一場腳手架技術的革命。最終的發展趨勢是,傳統腳手架將會被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將被高層建筑智能升降平臺技術所取代。”